为生活家导航
媒体关注
珠海特区报——一个民营企业家的“翰墨薪传” 华策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峰专访发布时间:

【简介】

  杨峰,1994年创办华策集团。经过23年发展,华策集团已经成长为集现代化、多元化、国际化于一体的企业集团。集团的业务范围覆盖美国、北京、香港、澳门、深圳、惠州、山西、珠海、珠海横琴新区等地。涉足行业除了广为人知的地产行业外,还涵盖金融行业、光通信科技、知识产权运营,并拥有自主研发的填补国际空白的U-beacon系统,自主研发的专项技术32项,属国家知识产权局理事单位之一。


杨峰:常人眼中的“例外”

   作为华策集团的掌舵人,杨峰却显得有一些“不务正业”:爱好摄影,他连续7年,在每年的春夏秋冬的不同季节里,踏上美国西部的那片土地,捕捉他心目中定格的奇观,最终凭借摄影集《逐梦荒野》荣获美国印刷界的奥斯卡——第66届班尼奖“全场总冠军金奖”和“最佳展品奖”,成为首个荣获该殊荣的中国人!

   受家庭长辈影响,杨峰从小痴迷书法,儿时在方砖上蘸水练字,长辈对他的每一次练习都要求水将砖浸透为止,如今的他,古今名家字帖收藏数以千计,并已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这个大家族的一员,其书法作品曾被中国邮政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5周年》邮票首日封,并创单字秋拍13万元最高纪录。可他依然每天坚持立于书法台上挥毫,几十年如一日。

   这种骨子里流淌着的中国文化艺术特性的种子在华策集团及其下属子公司里到处发芽:华策集团旗下中山实验小学蓝波湾学校开设了书法特色课,并聘请特级书法名师授课,学生的书法作品荣获各类奖项层出不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作为老板的杨峰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也影响了华策集团及其下属子公司全体员工,从高层到基层,都呈现出浓烈的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优秀的传统文化已成为华策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6年12月8日,杨峰以华策集团的名义在北京文联机关大楼向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捐赠了2500万元,用于中国书法家协会所承担的“翰墨薪传”全国中小学书法师资培训项目。

   在很多媒体人看来,很少有企业家会在兴趣爱好上投注的时间超过自己的事业;更少有企业家对兴趣爱好的专业程度不逊于自己的事业,还能跻身国际国内相关领域的顶端;更别提房地产企业家会将兴趣爱好提升到企业的社会责任的高度,并付诸行动,将其做成一件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大事!

   杨峰,就是这样一个常人眼中的“例外”!

2500万元捐赠源自长辈初心的传承

   记者:2016年12月8日华策集团在北京向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捐赠了2500万元,用于中国书法家协会所承担的“翰墨薪传”全国中小学书法师资培训项目。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家,为什么会突然做出这样的举动?

   杨峰:其实也是并非突然,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任何一员,都对书法有着非一般的热衷。面对当今书法课进入中小学课堂举步维艰,书法教师极度缺乏,以致许多中小学都无法正常开展书法教学的现状,我们都感到十分痛心,也十分焦虑,很多人都想为书法传承事业做点什么,但都有心无力。而作为一个企业家的我,正好有能力为书法传承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感到非常自豪。

   记者:2500万元投入可谓大手笔,为什么没有考虑直接去资助一个有潜质的书法家,而选择了中小学生的书法师资培训?

   杨峰:我从六岁开始被爷爷辈逼着学习毛笔字,当我背着书包走进学堂时,以握毛笔的方法来握铅笔,老是挨老师骂,但是放学回到家老师骂我的理由又反而被爷爷表扬,说我练习毛笔字的功底扎实。我几十年来一直如此热衷于中国书法艺术,也许是我幼年时代在长辈的言传身教之下埋下的一颗种子。我之所以选择资助中国书法传承事业,也许是我爷爷当年初心的传承。

   几十年一晃就过去,而今的我成为一个企业的创始人、掌舵人,随着企业壮大和发展,一代代新人走进企业,我发现,无论是80后、还是90后,当然我更为担心的是将来的00后,在这些年轻人当中书法爱好者寥寥无几,甚至连一个能工工整整写字的也难找,很多年轻人离开了电脑键盘就不会写字,看到这一现状,无论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还是作为中书协团体的一员,我都很焦虑,为中华书法艺术的传承而担忧。

   记者:所以你选择从教育的源头做起?

   杨峰:是的,我也希望我能做个带头人,通过“翰墨薪传”全国中小学书法师资培训项目,充分做好定点的“翰墨薪传”培训工作,发挥示范作用,带动更多企业家以实际行动支持书法这项国粹艺术的传承,从而推动全国中小学书法师资培训工作。师资培训工作做好了,就可以培养更多的青少年学生学习书法。我认为,青少年传承祖国的书法艺术,必须从培养师资力量做起。 


观其书,有以得其为人

   记者:你刚才提到了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懂书法,也不会写字。的确如此,据我了解,现在很多年轻人不学书法,一方面是觉得工作太忙了,没有时间。另外一方面,是认为书法对实际工作并无多大帮助,如何看待这种观念?

   杨峰:《魏略·儒宗传·董遇》里董遇关于读书提过“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练书法也当如是,在任何空闲时间都可以练习。

   至于书法对实际工作并无多大帮助,我并不这样认为。我有一个理论:“做事先做人,人诚事竟成”。书法与做人做事其实有共同之处,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是一项国粹艺术,抽象了天地万象之行,融入了古今圣贤之理。有句话“一撇一捺写个人,一生一世学做人”。说的就是书法与做人的关系,苏轼也说过:“观其书,有以得其为人”。从书法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性,看出一个人的做人做事的方法,通过书法的规则约束,并成为人的习惯,成就人的规范行为是有意义的。

   记者:华策集团也建有学校,是否也在集团名下的学校里开展书法教育?成效如何?

   杨峰:华策集团旗下的蓝波湾学校有开设各类兴趣班,书法当然也在其列,有很多学生的书法作品都曾获得各类奖项。接下来,我们还会在这方面继续加强,尤其是加大书法专业教师的培养。

书法与摄影是我事业前行的动力

  记者:2015年你的一本摄影集《逐梦荒野》获得美国印刷业第66届班尼奖和全场总冠军金奖,如今,你又投巨资资助“翰墨薪传”全国中小学书法师资培训项目。从摄影到书法,是你的个人爱好,但很少有企业家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做到极致,甚至与社会公益事业结合起来。对于兴趣与事业,你是如何看待的?

   杨峰:很多人认为兴趣和金钱密不可分,有很多人把兴趣和金钱融为一体,为了赚钱而培养兴趣,本着兴趣实现赚钱。拿摄影来说,在摄影圈,“大师”层出不穷,但能用这个兴趣赚到钱的还是寥寥无几,仙逝后的安塞尔·亚当斯一帧照片在今天的价值可以拍至80万美元,也仅此一人。不过在当今也有一个例举,那就是我的好友西部风光摄影师王建军,他是一位将兴趣与事业完美融合的践行者,也就是说他的兴趣附加收益能满足生活所需,而我为了追求兴趣,又无法以兴趣赚到钱,没钱又无法满足兴趣,所以我谋求了先立业再满足兴趣的需求。这部美国西部摄影集《逐梦荒野》的诞生也许就是我以立业而满足兴趣的践行成果吧。

   2016年12月8日我在北京文联的捐赠活动经过新闻报道后,由于我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翰墨薪传学术指导小组”的主要成员之一的关系,最近华南地区有几个市和一些教育部的领导通过中国文联、中国书协的关系找到我,他们希望能够通过我在他们所在的地区开设中小学书法教师定点培训基地。这一点对我来说可是莫大的收获和鼓励,因为我的初心得到社会的认可,从中也让我看到这次的捐资行为是能获得一石激起千层浪效果的,培养一批书法种子的希望是指日可待的。

   如果从事业的角度来解读,那么书法与摄影的爱好造就如今的我,也是推动我在事业上坚定不移走下去的动力。

   记者:作为一个房地产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家,书法与建筑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在你看来,两者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

   杨峰:书法形态与建筑规划形态可以理解为“异曲同工”。书法布局注重有疏有密,“密不插针”,“疏可行船”。建筑规划也少不了疏与密的关系。例如古代建筑如故宫的行砖排列规律很有趣,并非按照同等位置依次排列,而是一砖置于两砖之上,如是排列,整体看起来既稳固又协调。书法的章法要求也是如此,力究稳定,错落有致……


 “书法种子”需要遵循传承法则

   记者:在中国文联举办的捐资仪式上,我听到了一个捐资目的关键词,在场的领导们都提及了“培养书法种子7000名”,你能否与我们谈谈“书法种子”的这个关键词的实际意义吗?

   杨峰:我们所提及的“书法种子”其实是“书法种子的工程目标”。所谓“种子”是与生物种子的含义一样,是有生命的。种子埋在地下可以发芽,可以开花结果,所以我们所指的“书法种子”也一样。通过“翰墨薪传”这项工程的系列流程,从全国中小学师资中选拔书法爱好者,通过系统严格培训后,作为种子,然后将这一批批“种子”播种在中小学的教学课程中实现发芽、开花、结果。

   记者:你对“种子”的规范方面会有什么要求?

   杨峰:说到“规范”这个词的覆盖范围就太广了,在此我可以简单的说一说大概意思。中国书法是一门以汉字为书写对象的艺术,是汉字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以“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为造字原理,形成于人对自然现象和事务的统一意会和认识。古今以来书法是从尚象、尚韵、尚法、尚意、尚态、尚质形成一脉,一脉一路也许可以称为“书道”。既然有道就有规则,就像开车的“交通规则”一样,红灯刹车,绿灯放行。英国的交通规则靠左走,中国交通规则靠右走。中国香港传承的交通规则是英国的,所以香港至今还是靠左走。所以“书道”同样有交通规则,同样有红灯绿灯、靠左、靠右的规范要求。然而这些规则由谁来制定,其实谁也没资格去定,只能是我们现在提及到的“传承”,传承就是规则,这个规则就是几千年来传承至今的经典法帖,离开了这些经典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传承就无从谈起。就像香港人开车学了英国人的规则,这个“学”,就是传承!书法种子的生命也是来自传承,如果再从书法传承方面展开来说,在此我也举一个例子,书法也有涉及自然美而且这个自然美一直以来始终作为书家的追求目标。

   记者:自然美,是否意味着可以不守旧而且还能有创造性的存在?

   杨峰:有人说既然有自然美的提法,那就否认了书法的书写规范的存在。其实我认为这个提法在一定范畴的特定空间内是可以并存的。我记得,古人蔡邕在《九势》中提及“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这里面的“肇于自然”就涵盖“肇始”、“肇基”乃至“肇事”的动态存在。还有卫铄的《笔阵图》中对于各种笔画的描述均以自然取象,合则立,背则废。萧衍在《古今书人优劣评》中对王羲之等书法作品的描述,也提出了“重神韵和自然之美的审美法则”等等。石涛也说过“笔墨当随时代”,从中可以理解为存在有“创造性”,但“创造性”的存在并不是没有规则的,不是可以随便闯红灯的,所以审美法则也是不能打破规则的,也就是说自然要有度。还有书家力求的“散也,舒也,意也,如也”的自然法度,及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所讲到碑刻十美时的“兴趣酣足”和“结构天成”,从中也是说明了只要书法作品在气象、气势、气韵上符合自然现象的同时,要求规则就是法则,但不能随便改变汉字的气象、气势、气韵等结构是前提。如果改变了就是“开车闯红灯”违反了交通规则。

   我们提及“书法种子”的目的就是要以“传承”作原则,作规范,把中华远古的书法艺术与当下一脉相承。在一定的限度上拒绝或者限制“书法创作”的提法,因为“创作”与“传承”两者空间是有限的。我目标中的“种子”就是未被转了基因的种子,更不是不讲交通规则乱闯红灯的“司机”。

   记者:推动你个人投入这么大去培养“种子”的动力源是什么?

   杨峰:首先当然是个人兴趣所致。其次,我也许是一颗没有被“转基因”的种子。我这颗“种子”在长辈的引导下得以发芽、开花和结果,我也希望通过我这颗“种子”的力量能带动更多的“书法种子”的诞生及发芽、开花、结果。


原文链接